时间:2025-04-29 14:38:57
在太行山东麓的滹沱河畔,西柏坡像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灯塔,照亮中国共产党人“进京赶考”的历史征程。70多年前,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全党发出“两个务必”的号召,以“赶考”的清醒和坚定,带领新中国踏上建设之路。今天,“赶考”早已超越时空界限,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不停歇的精神状态。西柏坡红色教育,正是赓续这份初心,在新时代的征程中,为奋斗者注入不竭动力。
历史的回响:“赶考”精神的诞生地
1949年3月,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。彼时,三大战役的硝烟尚未散尽,毛泽东却以“决不当李自成”的警醒,提出“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、谨慎、不骄、不躁的作风,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”。这“两个务必”如同一张发往历史的答卷,宣告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决心。
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展柜中,一张泛黄的《人民日报》记录着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的画面——简陋的吉普车驶向北平,车轮碾过黄土,留下的是“赶考”路上第一个坚定的脚印。当时的共产党人或许未曾想到,“赶考”二字将成为跨越世纪的永恒命题,而西柏坡正是这场伟大征程的起点。
时代的命题:新征程上的“考场”与“考题”
今天的中国,高铁飞驰过西柏坡的山川,5G信号覆盖这片红色沃土,但“赶考”的命题从未改变。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、科技创新、大国博弈……新时代的“考场”更加广阔,“考题”更加复杂。西柏坡红色教育用历史照见现实:在乡村振兴一线,基层干部用脚步丈量土地,践行“人民至上”的初心;在实验室里,科研人员以“打破技术封锁”为目标,诠释“敢于斗争”的担当;在社区街道,党员志愿者用点滴服务回答“我是谁、为了谁”的永恒之问。
一位参加研学活动的青年企业家说:“站在西柏坡的作战地图前,我突然明白,商海拼搏也是一场‘战役’,需要‘两个务必’的定力。”这或许正是红色教育的深意——历史从不重复,但精神永远相通。
教育的使命:锻造新时代“赶考人”
西柏坡的红色教育,始终以锻造“赶考人”为己任。在这里,党员干部通过“沉浸式党课”重温“进京赶考”前的宣誓,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开展“假如我是当年的决策者”情景模拟;青年学子参与“重走支前路”实践,肩挑背扛体验“小米加步枪”背后的民心伟力。
奋进未来:永葆“考生”姿态
从西柏坡出发的“赶考”路,永远指向更远的远方。面对百年变局,我们既要警惕“骄奢倦怠”的风险,也要破除“躺平内卷”的迷思。西柏坡精神提醒我们:真正的“考生”,永远以“满分标准”要求自己,在乡村振兴中交出“共富答卷”,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破解“卡脖子难题”,在全球治理中贡献“中国方案”。
正如西柏坡村口石碑上镌刻的“新中国从这里走来”,今天的奋斗者也将从这里再出发。红色教育基地的每一堂课、每一次参观,都在传递这样的信念:昨天的“赶考”创造了奇迹,今天的“赶考”正在书写历史,明天的“赶考”必将赢得未来。
结语:答卷永续,初心如磐
西柏坡的松柏年年常青,“赶考”的征途未有穷期。当我们以红色教育铸魂,将“两个务必”融入血脉,便能在新征程上永葆清醒、永不懈怠。从历史深处传来的“赶考”钟声,正化作新时代奋进的鼓点——赓续精神血脉,答好时代之问,这场跨越世纪的“大考”,我们永远在路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