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-03-31 16:29:48
站在西柏坡培训基地的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,春日的阳光透过古朴的窗棂,在斑驳的木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影。1949年3月,就是在这里,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"进京赶考"的庄严宣告。七十余载光阴流转,这场特殊的"考试"从未结束,而西柏坡培训基地正是我们领悟新时代"赶考"精神内涵的重要课堂。
触摸军委作战室的老式发报机,金属的冰凉触感让人瞬间穿越时空。1948年,就是通过这些简陋的设备,党中央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。今天,当我们重读那些电报手稿,看到的不仅是军事智慧,更是一种"乱云飞渡仍从容"的政治定力。在专题研讨中,学员们深刻认识到:新时代的"赶考",首先考验的是政治判断力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必须始终保持"不畏浮云遮望眼"的战略清醒。
在"两个务必"主题教室,泛黄的历史照片与鲜活的案例展板形成鲜明对比。墙上悬挂着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大幅照片,他身后的标语"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、谨慎、不骄、不躁的作风"依然醒目。通过情景教学,学员们亲身体验到:在脱贫攻坚战中,正是千千万万党员干部保持"不骄不躁"的作风,才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;在科技创新前沿,正是科研工作者秉持"谦虚谨慎"的态度,才能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。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呼应,正是"赶考"精神的生动诠释。
培训基地特别设置的"赶考之路"体验教学令人印象深刻。学员们重走党中央进京路线,在岗南水库边开展现场教学。水库建设者后代讲述的奋斗故事,让抽象的精神变得具体可感:上世纪五十年代,建设者在极端困难条件下,用肩挑背扛建成这座"民心工程"。这启示我们:新时代的"考试"答卷,就写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,写在科技攻关的实验室里,写在每一个平凡岗位的坚守中。
在结业研讨会上,来自不同领域的学员分享着学习体会。一位基层干部说:"以前总觉得'赶考'是领导层面的事,现在明白每个岗位都是考场。"一位企业管理者感慨:"市场竞争如同新的'三大战役',需要同样的战略定力。"这些发自肺腑的感悟,印证着"赶考"精神的时代活力。
离开培训基地时,五大书记铜像广场上的入党誓词声再次响起。仰望铜像坚毅的目光,我们更加懂得:新时代的"赶考",是要答好高质量发展之卷、共同富裕之卷、自我革命之卷。这场考试没有旁观者,每个共产党员都是答卷人。带着西柏坡的精神火种回到各自岗位,我们将以"永远在路上"的清醒坚定,继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合格答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