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二维码课程咨询:13663110508

火中诞生的“千里眼、顺风耳”

时间:2024-01-09 09:29:10      作者:小编

1937年,日军在七七事变后迅速占领了平津,并沿京汉、津浦路南侵冀中。在日军的铁蹄之下,国民党部队选择南撤。然而,在1937年10月,共产党员、时任国民党东北军第53军第691团团长的吕正操,选择在晋县(今晋州市)小樵镇誓师,率部改编为人民自卫军,坚定地踏上了北上抗日的道路。

这支英勇的队伍,为冀中敌后战场带来了第一部电台,这一稀罕物被赞誉为“科学的千里眼、顺风耳”。这部电台不仅与晋察冀军区A-051台建立了联络,开启了冀中与晋察冀领导机关的无线电通信,还与八路军总部F-151台、延安中央军委X002台建立了无线电联系。不久后,晋察冀军区又派遣报务员张鹤山携带一部电台,到人民自卫军一团工作。

到了1938年5月,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并,共同组建了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。随着冀中地区部队的整合,军区机关和各区部队的无线电通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。到了1939年5月,冀中军区对无线电管理体制进行了整顿,成立了冀中军区无线电中队,并建立了政治委员制度。随后,各分区也相继成立无线电区队。

吕正操

到了1939年底,冀中军区各正规团基本上都配备了电台。每个团都配备了电台队长、机务员、报务员。此时的冀中军区已经能够与延安中央军委、八路军总部、晋察冀军区保持联系,并且能够与各分区、主力团进行通信。更为重要的是,冀中军区还与冀南、冀鲁豫军区等建立了协同通信,保证了军事行动通信联络的畅通无阻。

到了1942年4月,冀中的无线电通信发展达到了巅峰。此时,军区电台共有50余部,分布于冀中军区机关、区党委、新闻系统、行政公署和各个分区。这张紧密的通信联络网的形成,保证了战时冀中党、政、军信息的及时传递。

来源:河北日报